2017年以来,平凉市按照中央、省“扫黄打非”进基层工作部署要求,牢牢把握重点,创新机制,全面强化乡镇(街道)、村(社区)、学校、企业、景点“扫黄打非”进基层建设,夯实基层网络工作基础,持续增强县、乡、村干部群众“扫黄打非”意识,逐步构建起“全民参与、集体联动”的“扫黄打非”主体防线,实现“扫黄打非”进基层全覆盖。
一、突出“三个强化”,探索“扫黄打非”进基层新举措
一是强化组织领导。成立“扫黄打非”进基层工作领导小组,协调宣传、综治、工信、教育、公安、文广等部门,制定印发了《关于深入推进“扫黄打非”进基层工作方案》,迅速、高效推进“扫黄打非”进基层工作,探索建立“扫黄打非”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及责任包抓制度,定期通报各县(区)“扫黄打非”进基层工作情况,交流工作经验,加强执法监管和工作考核,确保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。二是强化宣传教育。以专题宣传活动为载体,广泛开展“扫黄打非”宣传教育,先后组织执法人员走进乡村、社区、中小学校课堂和景点,讲解侵权盗版和违禁出版物的鉴别等知识,组织各乡镇制定“扫黄打非”村规民约,使“扫黄打非”进村入户,深入人心。共举办“扫黄打非”培训讲座10余场(次),张贴“扫黄打非”宣传海报8690余份,发放宣传资料5万多份,发放绿书签2.3万余份。市、县(区)广播电视台播放新闻稿件20余条。通过多形式、多渠道、多角度的宣传,全市“扫黄打非”进基层的知晓度进一步提升。三是强化督查考核。市综治、“扫黄打非”办公室依托“社会治安综合管理”和“文明创建”两个平台,将“扫黄打非”纳入县(区)、乡镇、村(社区)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及“文明创建”考核内容,量化考评指标,明确问责办法,确保了各项工作落到实处、不打折扣。
二、突出“三个统一”,建设“扫黄打非”进基层新阵地
一是统一工作标准。在全市各县(区)、乡镇(街道办)、行政村(社区)、学校、企业、旅游景点内,统一按照“十有”的标准,推广设立“扫黄打非”工作机构,全市“扫黄打非”工作体系得到不断完善。二是统一工作制度。按照要求,以乡镇(街道办)、行政村(社区)和学校、企业、旅游景点等“扫黄打非”进基层重点目标为单位,统一制定了工作责任、宣传教育、举报奖励和责任追究等多项工作制度,明确了具体责任人和联系方式,建立了良好的“扫黄打非”工作机制。三是统一推进网格化管理。按照构建“三级联动、四级延伸、五级触角”网络体系要求和网格化管理模式,以“七进”为抓手,以“十有”为标准,以“五无”为目标,借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建设体系平台,主动融入,扎实推进市、县、乡三级网格化管理,构建起横向到边、纵向到底的“扫黄打非”网格化监管体系,实现区域监管“全覆盖”。狠抓网格员队伍组建,推行分片包干办法,在每个片区设网格长和网格员,实行定人、定岗、定责,形成一套“覆盖到位、基础扎实、运转顺畅、联动高效、反馈及时”的“扫黄打非”工作机制,填补了农村基层监管空白。共建立行政村“扫黄打非”工作站1441个、社区62个,划分网格9463个,有网格长(网格员)9463名。
三、突出“三个结合”,打造“扫黄打非”进基层新模式
一是专项行动与综合治理相结合。针对农村市场、宗教周边场所违禁出版物根治难等问题,积极推行了专项整治行动与综合治理相结合的模式,扎实推进“净网”“护苗”等专项行动,对各类违禁出版物形成了有效打击,收到了良好的效果。二是统筹谋划与合理联动相结合。县、乡(镇)、村(社区)三级分别成立了“扫黄打非”进基层工作领导小组,同时,在企业、学校、景点等单位也相应成立领导机构,并层层签订责任书,逐级传导工作压力,实现了各方联动、合力开展“扫黄打非”进基层工作的良好局面。三是“扫黄打非”与基层各类工作平台相结合。充分利用村级公共文化服务中心、农家书屋、乡村舞台、文化站等公共文化服务资源,发挥工会、共青团、妇联等群团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,把“扫黄打非”工作融入了“和谐五星”、“文明乡村”“十大孝子”“平凉好人榜”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评比活动中,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群众参与“扫黄打非”工作的积极性,树立了共同建设健康、文明、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社会风尚。